新沂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新沂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乡村建设:重在内生动力 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17-04-27     浏览次数:     来源: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或个人,心怀乡村建设的“梦想”,一头扎进了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其中有资本方、旅游开发机构、互联网机构,甚至还有建筑师、艺术家等,从民宿到各种特色小镇开发,从观光农业到民俗文化建设,各种以乡建名义立项的项目层出不穷。个别省份甚至由省政府出面,以乡建为由头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掀起一轮又一轮以资源换资本的乡建运动。一个个项目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金融的影子,一些地方性涉农金融机构基于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诉求,从土地经营权流转到项目开发建设,对上述项目给予了很多信贷支持。
  所谓乡建运动的热潮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大中城市的房价急剧上升,就业形式压力越来越大,实体经济发展的放缓或疲软,农村生产及消费水平亟待提高以及近几年国家对于农村及农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力度加大等因素,均导致越来越多的主体“下乡”拓展机会。一方面,这对于农村的发展有其正面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如果一窝蜂式的依靠外部资本或资源推动乡建,走招商引资的老路,其结果可能是内外两张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乡建本身应该首先是从内部生发的。笔者在对一些地区乡建的情况调查中发现,凡是做得比较好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乡建主要是来自其内部因素,而内部需要具备很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人”身上,这里所说的“人”可以是常被人们说起的那个“带头人”,也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群体。笔者曾经在江西某个县调研乡建时发现,在这个传统贫困地区,带领几个乡镇同乡脱贫致富的“能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这位领头人是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回到家乡再次创业,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他本身的“根”就在那里,人熟地熟,大家也会倾情投入进来,甚至不惜成本地共进退。
  农村社会的发展重在自我治理、自我发展,这是先决条件,资本和资源的引入在这个先决条件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所谓“外来的和尚”要想念好乡建的经是很难的,金融服务也是如此。近几年来,很多主体纷纷下乡搞金融,以填补金融空白,做好金融普惠为切入点,但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到头来要不彻底退出农村市场,要不在农村寻找新的服务载体。乡建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金融供给方需要有策略、有步骤地进行推进。举例来说,任何一个地区的乡建都离不开其生产或产业的定位,定位明确后,需要有相关的主体具备初期的资金投入,也就是说,前期的资金主要是从内部筹措,而不是上来就以金融机构的资金为主。这部分资金可以是村级内部合作的方式,一个较大的主体可以带动多个个体入股,农民本身既是资源、资金的贡献者,也是未来回报的受益者,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确的定位及资源合理的开发是做好乡建的重要基础,内生性的经济发展动力会推动内生性金融组织的发展,内生性金融同样会再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商业金融在上述基础之上可以在其成长阶段给予必要的支持,简言之,初期阶段还是要靠其自身的能力启动,同时,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本身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回报,而且,这种投入还要有持续性,因此,财政及政策性金融的配置如果不到位,乡建工作也是很难持续推进的。例如,一个乡村建设过程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及环境治理等部分的投入是很大的,由农村土地及相关生产资料的性质所决定,依靠外部资本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
  乡建本身除了基础设施、产业定位之外,还包括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这些方面就不只是硬件设施的问题了。花再多的资金建学校,建医院,关键是谁来运营,谁能够持续地丰富并完善其内涵。笔者看到在很多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医院和学校的硬件设施做得都很好,而困扰其发展的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来运作。由于医疗和教育资源长期处于不均等的状态,乡建中这部分的缺失是需要较长时间补充并提升的。同理,这部分内容完全靠外部力量也是很难持续的。笔者曾经在调研中看到某些乡建项目,配合一些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私塾性质的教育主体,包括从历史、人文、科学等几个方面打造自身特色教育项目,这样的尝试值得借鉴。
  简而言之,农村的问题还是要从其内驱力入手。“赋能”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的,但“赋能”的前提是其具备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像一部已经坏掉的发动机,在外部给它赋予多少电和油,都不可能正常启动一样,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应该是其内在机体是正常健康的,外部“赋能”是加速和推动其发展。政策、资本及资源的供给是要顺势而为,而不可拔苗助长。